传统动作艺术捕捉

数字文化资源中的动态艺术,是指表演艺术的肢体动作、技法,如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表演身段、武术等等。通过运动捕捉技术我们可以将这些蕴含着民族文化特色的人体动作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存储的数字格式。同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数据自动生成拉班舞谱,从而提高拉班舞谱的绘制效率。

拉班舞谱(Labanotation)是由“现代舞蹈理论之父”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所创,是一种公认的既形象又生动,并富有科学性与逻辑性的一种书面形式人体动作分析记录体系,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和最为实用的舞谱,拉班舞谱能够详细而清晰的记录人体运动。因此,以拉班舞谱作为记录形式,有利于中国戏曲、民间舞蹈等动态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不过,由于拉班舞谱的传统手工性劳动及分析、记谱的复杂性,使得动作记录十分费时费工。

通过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动作跟踪技术来检测和记录人体动作或表情的一种计算机技术)获得人体运动数字化数据,进而使用计算机自动生成拉班舞谱,可以极大地提高拉班舞谱的绘制效率,对我国动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开创性意义。

传统动作艺术捕捉

数字文化资源中的动态艺术,是指表演艺术的肢体动作、技法,如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表演身段、武术等等。通过运动捕捉技术我们可以将这些蕴含着民族文化特色的人体动作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存储的数字格式。同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数据自动生成拉班舞谱,从而提高拉班舞谱的绘制效率。

拉班舞谱(Labanotation)是由“现代舞蹈理论之父”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所创,是一种公认的既形象又生动,并富有科学性与逻辑性的一种书面形式人体动作分析记录体系,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和最为实用的舞谱,拉班舞谱能够详细而清晰的记录人体运动。因此,以拉班舞谱作为记录形式,有利于中国戏曲、民间舞蹈等动态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不过,由于拉班舞谱的传统手工性劳动及分析、记谱的复杂性,使得动作记录十分费时费工。

通过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动作跟踪技术来检测和记录人体动作或表情的一种计算机技术)获得人体运动数字化数据,进而使用计算机自动生成拉班舞谱,可以极大地提高拉班舞谱的绘制效率,对我国动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开创性意义。

乐器测量

传统乐器是音乐文化在漫长岁月中经过不断改进而确定下来的物质载体,其所承载的不仅是音响、构造、工艺等直观表达形态,更多的则体现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音响美”本质的向往与追求。

2013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立项实施了《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及频谱分析》项目,精选300件最具地区和民族代表性的乐器进行声学测量和分析,为在数字化条件下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根脉科技参与项目戏曲类乐器的数据采集以及数字化整理。

中国记忆,记忆中国

“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是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建设的,以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核心资 源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开放性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规划内容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涉及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各 类介质。目前,该数据库的核心资源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及地方卷,兼及采集整编中国节日志、中国节日影像 志、中国百部史诗等资源。

该数据库以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为对象,以海量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为导向,以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以云计算等前 沿技术为基础,构建起了一个集数字资源著录、管理与社会应用于一体的数据库工作体系。 根脉科技目前承担数据库的日常运维工 作。

国家非遗记录成果信息填报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建设。通过先进的平台软件技术和互联网,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非遗记录成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非遗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使非遗成果得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汇集和管理,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脉科技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

红色民间文艺资源查询系统

中国音乐学院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本项目为红色文化艺术音频、视频资源搜集、整理、采录、消噪、清洗、修复、加工等1000小时,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民间文艺资源的特色化、信息化、规范化传播与推广。根脉科技负责项目资源整备以及查询系统开发等。

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与频谱分析

科技部基础性项目,精选300件最具地区和民族代表性的乐器进行声学测量和分析,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为在数字化条件下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根脉科技参与项目采录、测量与分析,并形成一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记录档案表、频谱分析报告等在内的成套科研成果。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艺基础资源拯救

科技部基础性项目,截至目前,已先后对江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甘肃文化艺术档案馆、内蒙古艺术研究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多家文艺院所音视频资料进行了数字化整理,累计输出音视频数据容量约100T,时长约10000小时。根脉科技负责项目资源的数字化整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料数字化转储编目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实施项目,对第二、三、四、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及项目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编目著录。同时,在数字化过程中,结合非遗视频资料存储现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编制出符合非遗视频资料工作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数字化流程规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信息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发完成。平台深度整合了国务院已公布的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提供服务。在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进行展示,获得广泛关注。根脉科技参与完成非遗图、文、音、像资源的数字化整备工作。

百年留声——戏曲老唱片在线展播系统

以广大戏曲爱好者、戏曲院团院校、专业研究者等为对象,以保护和传播中国戏曲老唱片资源为目标,采取“戏曲老唱片+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的创新方式,整理8000余张戏曲老唱片,打造兼容PC端和手机移动端的数字化戏曲老唱片传播推广平台,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及戏曲院团院校、专业研究者等不同用户方便快捷地欣赏戏曲文化提供便利。